国3G业务在2008年启动试商用、2009年投入商用,都引起了阵阵欢呼。经济学家和政府机构是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欢呼,通信行业是为又有新的大蛋糕可分而欢呼,而运营商则是为想象中的新的利润源泉而欢呼。
可是在初期的轰动之后,人们发现与通信业的激情似火相比,市场的反应更像一杯温吞水。为了让这杯温吞水迅速热起来,三大运营商手段尽出。
有观点认为缺少“杀手”型业务,于是手机电视、视频通话、浏览网页等3G业务被挑出来大做广告;有的运营商寄望于明星终端,于是不惜自降身价争夺海外流行终端的国内“代理权”;乱纷纷的3G资费套餐也一度让人看花了眼,而且经常朝令夕改。
在所有业务中,3G上网卡业务被认为是非常好的切入点——能带来显著流量,而且可以满足人们随处上网、无线上网的需求。为了吸引用户,三家运营商在资费设定上都偏于较低的标准,中国电信还相当激进的推出了不限流量的包时段套餐。当时就有专家发出警告:3G网络的数据业务承载能力非常有限,吸引大量的用户来使用所谓的“移动宽带”会占用大量3G网络资源,进而影响到每个用户的体验。然而刚刚走出2G时代的运营商依然存有根深蒂固的“用户数至上”观念,特别是中国移动的TD-SCDMA网络试商用期间,寥寥的用户数量让中国移动受尽了外界的批评,在这样的压力下,三大运营商热衷于发布光鲜的3G用户增量数据。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:三大运营商在发展3G无线市话终端用户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但是没有运营商愿意在数据中详细区分此类用户和3G手机、上网卡用户。原因是这类用户与通常意义上的手机或上网卡“3G用户”不同,受终端功能的约束,此类用户基本上只用语音通话功能。
最近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调整上网卡资费,进一步转向按流量计费,这表明3G运营商正在趋于务实,重视用户体验,并回归3G运营商的初衷——强调数据业务量的增长,而不是用户数量的增长。
中国3G商用之前,国内外有很多分析和讨论,大家的基本共识是:发展3G的主要驱动因素为随着手机渐渐普及,用户数量的增长总是有尽头的,利润增长也会逐渐趋于平缓,而发展3G则可以为运营商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,让运营商不再依靠用户数量的增长。
可现实情况是,中国3G商用初始阶段,人们又习惯性的盯着3G用户数的增长。现在运营商在上网卡资费问题上变脸,只是回归理性的一种表现。可以预计,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,也许一般消费者会不太满意,但国内3G业务的经营情况以及用户体验应该会有改善。比如,运营商会发现其实不用急着对刚建成的网络扩充容量,通过调整资费,就可以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条件下,获得良好的收益和用户体验。